肉鸡三个阶段管理的关键是雏鸡管理,养好雏鸡是养好该批肉鸡的基础,由于雏鸡具有生长快、代谢旺盛、消化器官小、消化力差、抵抗力低、易脱水、胆小、敏感等生理特点,养好雏鸡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栏舍、器具、饲料等准备
(1)清洗
进雏前清理舍内鸡粪、杂物、料桶、饮水器等用具卫生,关闭所有电源后,用高压水枪对天花、墙壁、饮水器、地面进行彻底冲洗,料桶、水桶要浸泡、清洗干净,晾干移进舍内。
舍外地面、水沟、彩条布等清理、冲洗干净
(2)消毒
清洗干净栏舍用消毒水消毒2-3次,用具清洗干净用消毒水浸泡后移进栏舍备用,有条件的最好与垫料等一起用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法,栏舍消毒间隔21天后使用。
(3)饲料、疫苗、药物准备
1~3 | 4~12 | 13~30 | 31~60 | 61~100 | 101~180 |
510# | 自配球虫料 | 510# | 511# | 自配中鸡料 | 自配大鸡料 |
饲料:根据进雏数量计算饲料用量,提前2-3天准备好饲料,育雏期雏鸡料用量至少按1000羽12.5包(40KG/包)小鸡料计算,雏鸡料最好选择营养全价的颗粒饲料,为确保饲料新鲜可分2次进料,必须使用广东正大康地510#、511#全价饲料。
疫苗:育雏期免疫接种频繁,进雏前应先选择好疫苗厂家、品种、数量,提前购进并妥善保管(活疫苗冷冻保存,灭活疫苗冷藏或室温保存即可)。
药物:雏鸡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差,对各种病菌的抵抗力弱,经过长途运输的雏鸡应适当添加抗应激、抗菌药物,进雏前应准备好复合多维、恩诺沙星、泰乐菌素等预防性药物。用药时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标注的用量使用,以免发生药物中毒。
(4)照明设备准备
育雏舍可使用60W白炽灯或13W节能灯(1~3天为便于雏鸡采食、饮水,可用100W白炽灯),一周后可换用40W灯泡。
(5)保温材料准备
进雏前应将保温设备检修好,进雏前1天进行试温。冬春季节雏鸡入舍前要求至少提前8个小时升温,其他季节进雏前4个小时升温即可,达到地面温度32~33℃(温度计距离地面3~5公分测出的温度)。
保温材料1:根据季节、环境温度准备充足的煤、柴、炭等保温材料;
保温材料2:彩布条或薄膜,用于搭建外墙和假天花或屋中屋;
保温材料3:地面平养需准备刨花、木糠或谷壳等保温、吸湿性能好的垫料,冬季垫料要5CM厚度,夏季2CM厚即可。
保温设备:地窖、煤炉、炭炉、250W红外灯(保温灯),保证有10000W的功率保障。
2、喂水
为缓解长途运输带来的反激反应,雏鸡到达鸡舍后先饮水,1~2小时候后再喂料。
(1)水质要求
1~3天龄最好饮用20~25℃的温开水,以后可使用自来水或清洁地下水,水中加入3~5%的葡萄糖和1%的电解多维。
(2)水量要求
为保持饮水卫生,每天应更换3~4次水,每次换水应取出水桶清洗、消毒、过清水后装上新鲜的饮水。为防止药物失效,夜间一般仅提供清水。为确保饮水卫生和减少工作量,5~7天龄逐渐转用自动供水系统供水。
3、喂料
雏鸡饮水2小时后开食,整个育雏期最好饲喂营养全价的颗粒饲料,要少喂勤添,切记不能让雏鸡暴饮暴食。
(1)喂料方式
1~3天龄,饲料可均匀地洒在饲料盘、纸上,或者同时使用小料桶,4天龄开始可全部用小料桶,随着鸡只长大,料桶的高度也随着升高,以料桶的边缘与鸡背齐平为准,为提供充足的采食位置,开食盘、小料桶数量以10个/千只鸡计,10天龄可换成中料桶,并适应增加料桶数量。
(2)喂养次数
育雏期喂料应以少喂勤添原则,通常1~3日龄内约每3小时喂1次料,以后每日喂4~6次,每次喂料料桶中空料时间为0.5~1小时,严禁控料,避免饲料浪费。
4、温湿度控制
(1)温度控制
育雏期温度最初可控制在33~35℃,以后每周下降2~3℃,直至20℃保持至肉鸡上市。
育雏期温度的控制是提高鸡群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关键,而育雏期温度的合适与否应视雏鸡的活动情况和舒适度来确定,温度表仅是一个指示。每天要仔细观察雏鸡的分布状况。如温度适宜,雏鸡食欲好、饮水有度,白天活泼好动,晚上安静无尖叫声,雏鸡均匀散布,伸长脖子,头贴地或伸向翅膀安睡;温度偏低时,鸡群密集打堆,站立不饮食,并发出唧唧的尖叫声;温度过高时,雏鸡远离热源,昏昏欲睡,张口呼吸,饮水增加。
(表二)育雏期温度控制(单位:℃)
日龄 | 1~2天 | 3~7天 | 2周 | 3周 | 4周 | 5周 |
温度 | 33~35 | 30~32 | 28~29 | 26~27 | 24~25 | 20~23 |
(2)湿度度控制
育雏期鸡舍内相对湿度要求达到65~70%,湿度过低,羽毛发干,严重时可能出现脱水现象,此时,可在地面喷洒少量清水或放置水盘,增加舍内湿度,亦可通过喷雾消毒的方式,增加舍内湿度;湿度过高,雏鸡羽毛污秽、零乱、食欲不振,此时可拉开假天花或屋中屋顶的薄膜,增加通风量,排除湿气,降低舍内湿度,15~30天龄为球虫病高发期,要密切关注舍内湿度,防止舍内湿度过高,造成球虫病、葡萄球菌病的发生。
5、密度控制
饲养密度对雏鸡的发育,特别是对雏鸡整齐度的影响较大。若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鸡群拥挤,采食不均匀,造成雏鸡生长发育不良,群体整齐度低。而饲养密度太小,又造成空间浪费,饲养密度需依据肉鸡品种、日龄、饲养方式、季节和通风条件而定。
(表三)肉鸡地面平养推荐饲养密度(单位:羽/平米)
肉鸡类型 | 雏鸡 | 中鸡 | 大鸡 |
快长型 | 20~30 | 12~15 | 8~10 |
中速型 | 25~35 | 15~20 | 10~13 |
慢速型 | 30~40 | 20~25 | 12~15 |
6、通风要求
育雏期间,2周龄内重点是保持适宜温度,2周龄后,应增加通风量,满足雏鸡对氧气的需要,排除二氧化碳、氨及多余的水汽和羽毛屑(马立克氏感染的重要来源),并保持舍温分布均匀,调节湿度,但通风换气要根据日龄、体重、季节、温度变化灵活掌握,舍内外温差大于10℃时,每次通风时间不超过1分钟;舍内外温差小于5℃时,每次通风时间适当延长,但舍内温度下降不能超过3℃。
育雏期在低温季节时,通常可利用加料或白天中午气温高的机会拉开拉宽假天花或屋中屋顶部的裂缝,每次15~30分钟,以便充分排放废气,放入新鲜空气。
育雏期在高温季节时,要注意观察鸡群动态,如鸡群出现张口呼吸时,要马上增加通风量,避免造成闷死鸡现象。
7、光照控制
为了让雏鸡尽早熟悉环境和便于采食、饮水,在育雏期1~3日龄,光照时间为24小时,光照强度要强些,按20平米用1个60W或100W白炽灯,4天龄开始可换成40W白炽灯泡,光照时间为23小时,晚上关灯1小时。
8、免疫和用药
(1)免疫
为了保障鸡群健康,安全度过育雏期,使以后的免疫获得较高的抗体水平并维持更长的时间,育雏期的免疫非常重要,雏鸡体型较小,免疫操作要细心,根据当地流行病特征指定免疫程序,保证鸡群健康的情况下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防止漏免,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进行疫苗接种时,活疫苗在稀释后半小时内用完,灭活苗也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免疫完,进行免疫前后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电解多维,缓解疫苗应激反应,或疫苗免疫前后3天不进行带鸡消毒。
(2)用药
育雏期的雏鸡的饲养密度较大,雏鸡的抵抗力低,无疾病发生的情况下,在育雏1~4天用恩诺沙星(或氧氟沙星等)预防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病的发生,8~10天龄添加泰乐菌素或强力霉素预防慢性呼吸道疾病,15~18天龄则需添加抗球虫药物。
9、断喙
为了减少饲料浪费和啄伤的发生,肉鸡要进行断喙。快大型肉鸡一般在7~10日龄进行,中速型、慢速型可推迟1周进行,断喙时切去上喙1/2(即从喙尖至鼻孔前缘距离的1/2),切去下喙1/3。为防止出血,断喙前1-2天,在饮水中可添加复合维生素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K。断喙后饮水中添加复合维生素饮水1~2天,同时在食槽多加一些料,以免鸡啄食碰到硬的槽底有痛感而影响吃料。
10、日常管理
(1)观察鸡群
雏鸡整个育雏期均为自由采食,每天应保持饲料及饮水新鲜、干净,要少喂勤添。每天要仔细观察鸡群动态、采食、饮水、粪便是否正常。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针对性治疗,为了保证鸡群生长整齐,从2周龄开始,鸡群中的弱鸡、残鸡、病鸡应及时淘汰。
(2)做好各项记录
做好各项育雏记录:入雏日期、品种、进雏数、死亡、淘汰数量,登记耗料量、投药及注射疫苗情况等。
上一篇:养鸡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下一篇:中、大鸡的管理要点
全部评论
^_^还没有评论,快抢沙发
关注鸡博仕,随时获取新动向
注册